中国木结构建筑产业能否顺应国情健康发展?踉跄学步的木结构产业几时能“独立行走”?不少业内人士对中国木结构产业未来发展走向问题存在担忧。
在汶川地震中,木结构建筑优越的抗震性能让人刮目相看;日益强烈的环保呼声中,木结构建筑的绿色情结让人青睐有加。处于起步阶段的木结构建筑产业尽管已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从产业发展伊始,各种质疑声不绝于耳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木结构建筑产业能否顺应国情健康发展?踉跄学步的木结构产业几时能“独立行走”?不少业内人士对中国木结构产业未来发展走向问题存在担忧。
“向左”还是“向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木结构作为中国建筑历史上的主要结构类型和重要的特征,被广泛地应用于住宅、宗教、文化、纪念建筑以及桥梁等大型构筑物中。而在近代,由于资源和技术的原因,木结构建筑一直被排除在主流建筑之外。直到现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对居住环境的新认识,木结构建筑才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中来,与之一同“回归”的还有人们对木结构建筑究竟是否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质疑。
在这些质疑中,最尖锐的矛盾莫过于木结构建筑的木材供应和生态环境能否协调发展的问题。尽管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但人均森林资源占有率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发展木结构建筑是否有足够的木材原料?多兴建木结构建筑是否会造成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破坏生态环境?基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让不少人对发展木结构建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顾虑。
其实,这样的顾虑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先略过环境问题不谈,仅仅是木结构建筑本身就有着让人不可小觑的绿色低碳本质。同砖石结构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不仅更加宜居,其生产过程也基本无污染或者是少污染,同时将碳以木料的形式固化下来,使木结构建筑成为“会呼吸的房子”,为低碳环保作出了贡献。
对于推广木结构建筑会造成木材原料供应紧张,进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误区,下面一组数字最具有说服力。水泥和钢材是我国现代建筑的主要材料,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吨材料,钢铁释放二氧化碳1.6吨,水泥释放二氧化碳0.8吨,按照2012年我国水泥产量21.8亿吨计算,近22亿吨水泥将产生近17.6亿吨二氧化碳,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到1/5,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这仅仅是现代建筑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而在几十年之后,这些钢筋水泥建筑要更新换代进行拆卸,直接形成大批建筑垃圾,再次对环境进行破坏。而木结构建筑不仅是在建造过程当中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在拆卸之后的木头也可降解,更加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的环境压力。
也许有人会担心,木结构建筑会损耗我们现有的森林资源。对此,相关业内专家表示,现阶段我国不仅森林面积、蓄积量在持续增长,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而木结构建筑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还可推动人工造林的积极性的增加,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增长。
尽管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古代大放异彩,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木结构建筑还是一个处于学步阶段的新生事物,尤其是对普通百姓而言,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价格过高,普通百姓负担不起。
目前,我国木结构建筑除了少部分作为旅游景观安置在旅游景区外,相当部分的木结构建筑均为高档木结构别墅,再加上木结构别墅占地面积大、居住密度小等制约因素,使木结构建筑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
木结构建筑是否真的会因此受到局限,退出人口密度高的中国建筑市场吗?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结构用木材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周海滨表示,木结构建筑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使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尽管木结构建筑价格较高,但未来通过技术攻关、采用本土生产的五金构件、降低木结构建筑成本,进而扩大木结构建筑市场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同时,除了一二线城市高端消费市场,未来木结构建筑有望下沉到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以低密度木结构住宅项目推动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
“行业专家基于对中国国情的考虑,提出了中国是否适宜发展木结构建筑的议题。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很多人却对木结构建筑存在偏见,木结构产业要想‘独立行走’,改变百姓的观念尤为重要。”周海滨如是说。木结构建筑不安全、不耐久是百姓对木结构建筑认识的误区。记者认为,转变百姓思想观念一方面要从建筑本身入手,降低木结构建筑价格,将更多百姓与木结构建筑零距离接触,感受木结构建筑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加大对木结构建筑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对木结构建筑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知。
尽管中国木结构建筑产业还在踉跄学步,尽管国内对发展木结构建筑还存在不同声音,但综合木结构建筑的多方优势,我们仍旧可以预见木结构建筑产业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木结构建筑产业“独立行走”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