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南段的平顺山区
太行山南段有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叫“平顺”。
除了贫困,另一种资源也让这个小县声名远播——文物。平顺县辖1550平方公里内有文物古迹156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据此,平顺又被称为山西的“文物大县”。
近年来,平顺文物保护工作陷入困局——2007年至2011年,先后发生11起文物盗窃案件,包括2件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不少珍贵文物被盗被毁。时至今日,仍有多起案件未破获。
盗贼“天堂”
平顺有汉寨、唐堡、赵长城以及石窟、石刻等各类文物古迹1566处。
平顺文物旅游发展中心(下简称文旅中心)工作人员申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平顺文物资源优势集中在木结构建筑上,现存唐、五代、宋、金、元各个时期的木结构建筑302处,由于门类齐全,存世不多,国家文物局专家将平顺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
然而,平顺曾一度沦为“盗贼天堂”。
1998年5月的一天凌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处的金灯寺失窃。一伙盗贼撬开金灯寺寺门,在捆绑文物保护员后大肆洗劫寺院石窟内的佛像,11尊小佛头、3尊大佛头、2尊无头站佛、1尊无头坐佛和4块浮雕悉数被盗。
相关材料记载:金灯寺石窟开凿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有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文物保护员冯开平回忆,多年来,盗贼屡次光顾,金灯寺石窟“能丢的都丢了。”
2005年4月的一天深夜,平顺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明惠大师塔失窃。明惠大师塔上两尊石雕金刚佛像被盗贼撬下,所幸未被运走。明惠大师塔创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盗窃案发生后,平顺有关部门为这座唐代石塔修建围墙,院内建起值班房。
2007年5月9日深夜,明惠大师塔再次失窃。一伙盗贼携带撬棍、千斤顶、木桩、三角带等作案工具将明惠大师塔右侧石雕金刚佛像盗走,当时,值班室内根本没有文物保护员值守。案发后,平顺有关部门在塔上加装照明设施和警报装置。
2008年12月21日深夜,明惠大师塔第三次被窃。一伙盗贼欲将明惠大师塔左侧石雕金刚佛像盗走。作案时,石雕金刚佛像坠落,佛像面部被摔成7个碎块,群贼弃之逃离。警方介入调查时发现,照明设施和警报“不能使用”。
2011年5月的一个深夜,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天台庵失窃。一伙盗贼大张旗鼓用吊车和车辆将天台庵两尊石狮雕像盗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台庵位于一个村子的正中央,盗贼明火执仗,但村里却始终“无人发现”……
据平顺警方统计:仅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平顺先后发生盗窃文物、故意毁坏文物以及盗掘古文化遗址、盗掘古墓葬案件14起。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被盗案2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盗案1起、国家三级文物被盗案1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盗案1起,古建筑被盗案6起、古文化遗址被盗案2起、古墓葬被盗案1起。
平顺县检察院相关材料显示:截至目前,14起案件侦破9起,尚有5起未破获。国保单位明惠大师塔里的国家一级文物石雕金刚佛像、国保单位天台庵内的两尊石狮雕像、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左家岩自然庄的舍利塔内莲花池上的石雕佛像均未追回,犯罪分子仍逍遥法外。
事实上,直至2014年,平顺的文物仍被盗贼紧盯——2014年12月初,平顺公安局接到报警,该县不可移动文物点北社乡东禅遗址内突显盗洞,“3个盗洞,其中最深盗洞深约4米,从现场盗掘遗留的砖瓦来看,1座为唐代墓葬,2座为金元时期墓葬。3座墓葬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因盗掘均导致有关历史文化信息丢失。”平顺文旅中心工作人员申鹏告诉本刊记者。
检察院的专项行动
文物失窃案引起平顺县检察院的注意。
在研究了近几年平顺发生过的文物失窃案后,检察官们发现,文物失窃案频发并非偶然。平顺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杨晓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文物大县里,文物并不安全,“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基本没有,文保单位的管理队伍很不理想。”
2011年,平顺县检察院由预防科牵头,侦监部门、反渎部门等多部门联合在平顺开展为期1年的文物专项预防行动。据杨晓平回忆,在文物专项预防行动中,检察官们经过细致调查发现,平顺文物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重视不够。文物大县没有专门的文物局,文管部门是平顺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下简称文旅中心)下属的文物科,该科为股级法人单位,编制5人,“文物大县,仅靠一个股级单位来管理文物,远远不够。”
缺乏专业人员。文物管理专业性很强,但多年来,平顺文管部门没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2007年明惠大师塔案发时文物保护员为王海龙,小学文化,年龄73岁。2008年,还是这座塔,案发时文物保护员为马发云,文盲,年龄72岁。两人均为古稀老人,基本没有文保知识,做文物保护工作力不从心。”
文物保护员待遇低。文物保护员每月工资300元,“文物保护员无任何积极性,有的经常脱岗另谋生计,主管部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文保工作成了应付上级检查,平时也就是打扫一下卫生,隔三差五去照看一下,有的甚至长期不到岗,文物保护员根本不把文物管理当回事,仅仅享受待遇而已。”
文物保护措施不到位。2005年至2008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惠大师塔接连失窃3次,尽管有关部门在塔上安装了照明设施和警报,但“不久便出现故障,不能正常通电,之后长期得不到修理,防盗设施形同虚设,给盗贼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履职监管不完善。文管部门对文物保护员聘用把关、业务培训、日常督查及履职考核等工作做得不扎实,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2007、2008年明惠大师塔两次被盗及损毁案发生后,文管部门对文物损毁情况并未进行分析总结,更未形成书面记录,监管不完善可见一斑。”
有了上述调查结果,杨晓平认为,平顺文物管理部门“严重不负责任”,文物失窃案背后“存在失职、渎职问题”。
据杨晓平介绍,2011年,平顺县检察院以“涉嫌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罪”对涉明惠大师塔失窃案的两名文物保护员立案侦查。2011年12月14日,平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文物保护员王海龙、马发云犯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罪,免予刑事处罚,“判决虽不重,但起到很好的法制教育作用。”杨晓平说。
在有些文物专家看来,检察院介入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效果还很难评说。平顺县一位文物专家讲了这样一件事情:2000年,山西某县国保单位佛头丢失,相关部门建议处理该县副县长、文化局长、文博馆馆长。后来,佛头追回,相关人员“幸免于难”。可因被追究责任,文博馆馆长受到惊吓——国保、省保文物出事就追究责任,那就不申报了。直到2007年这个文博馆馆长离任,该县再未申报过1处国保、省保文物。现在,这个县一些宋金时代古建筑已经破败不堪,“只要不是国保、省保文物,毁了没人追责,个人风险降低了。”
“有个活人在那里看着已经不错了”
2011年10月21日,平顺县检察院向文旅中心发出检察建议书,要求该中心“调研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进行整改。”
很快,文旅中心就对这份“揭短”的检察建议书作出回复——已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制订整改措施,逐条进行了认真的落实。……文旅中心对人员缺乏、文物保护员工资低等问题“很无奈”,已向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反映,有望得到改进。
事实真的如此吗?
2015年3月,在谈及文保人员及文保资金时,文旅中心文物科副科长韩学变仍是一脸无奈。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受人员和资金双重困扰,“文保工作开展得很艰难。”
据韩学变介绍,文物科现有5人﹕2人负责24小时看护文物库房“不能脱岗”;3人负责管护全县1550平方公里内的文物,“根本忙不过来。”另外,5名工作人员都是非文物专业毕业的“门外汉”,“文保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来做,但人员编制、聘任,文物部门根本没有主动权,我们也很无奈。”韩学变愁容满面。
平顺国保、省保文物及部分县保文物的管护工作主要依赖56名文物保护员来完成。56人中,除10人是差额事业编制人员外,其余46人均为临时聘用人员,“差额事业编制人员每月工资为1300元左右,”韩学变介绍,“临时聘用人员每月工资仅为300元。”据韩学变讲,临时聘用人员微薄的工资还是“半年一发”。
按照相关规定,文物保护员必须是55岁以下的健康男性,但是,一天10元钱的工资很难找到合乎标准的人,“都是文物附近村子的年长村民,2015年1月才换了几个年轻人,”韩学变说,“能保证有个活人在那里看着,已经不错了。”
文物保护员日常考核依据是一张“文物保护单位每日巡查表”——每天,文物保护员必须前往其负责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之后在表格内填上巡查内容。韩学变坦承,尽管,表格一天填两次,一月一交,但是,如果文物保护员弄虚作假,她是“不会知道的”。
让韩学变头疼的,还有捉襟见肘的文保资金。
每年,平顺政府固定投入5万元用于文保工作,“市保以上文物单位换一次灭火器就要3.8万元,再换换水带就没钱啦,”韩学变说,“维护消防设施都不够,其他的日常维护就更不敢想了。”2015年1月28日,平顺县公安消防大队曾对该县14处国保单位进行消防检查,结果显示:古建筑普遍存在消防水带老化,不能正常使用、消火栓系统损坏,需维修保养、电器线路不规范、未建立防火巡查制度等问题。
平顺国保单位大云院的大佛殿内,存有中国现存寺观殿堂中唯一的五代壁画遗作。“壁画残损严重,出现起皮、开裂等问题。”申鹏说。当地文管部门对壁画进行了最传统的保护——禁止参观者拍照;门窗封严避免阳光照射,“目前,只能上报国家文物局,等待修复。”
国保、省保文物单位还有可能争取到国家和山西省的资金支持,45处有历史价值的县保文物却连安装消防设施的钱都没有,“只能坚强面对危险。”据韩学变说,目前,县保文物损毁严重,有些实在太危险了,就想办法和县里争取资金抢修一下,“别让它塌了,只能这样。”
2007年5月,明惠大师塔失窃,防盗设施成了摆设。有知情人透露:有关部门安装照明设施和警报后不久,防盗设备就出现线路老化等问题,“当时,需要6000元更换线路,但是没有钱,失效的设备就只能放在那里,直到盗窃案发生。”
土法避险——佛像埋在地窖中
对于文物保护员来说,无法全靠上级组织就只能想方设法“自救”了。
金灯寺是山西省第二大佛教石窟,其坐于在平顺林滤山海拔1700米处的一个石崖里,北依陡崖,南临深谷。2006年5月25日,金灯寺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金灯寺有3名文物保护员24小时值守。3人中,57岁的冯开平资历最深。
1995年至今,冯开平一直在金灯寺看护文物。他告诉本刊记者,2007年之前,金灯寺未通电,“夜晚防盗只能靠人和狗。”但人喊、狗叫未能让盗贼丝毫退却,“山崖下、山顶上都曾有贼人爬进来。”1996年至1997年,冯开平和另外一名同事先后4次被盗贼用布塞嘴,捆绑双手,“眼看着贼人将佛像、佛头掳走。”
2007年之后,金灯寺通电;2008年,山崖上陆续安装电网和警报;2010年,寺院里有了监控探头,至此,“深夜进贼”的险情再未发生。但是,有的危险却至今未除,比如雷电——金灯寺未安装避雷设施,“每有雷电,寺院里的插座一边冒火,一边噼啪乱响。”而冯开平对此似乎习以为常。
经历多年的盗贼洗劫和人为破坏后,石窟里的石雕佛像大多已被断首,完整的佛像仅剩30余尊。即便如此,“惦记”金灯寺石雕佛像的人还是有很多,“白天进来左顾右盼,仔细端详佛像,”冯开平说,“问我,庙里是不是还有老佛像,都放在哪里?我说,佛像都是新的,仿品。”
陌生人贪婪的目光让冯开平忐忑不安——报警靠手机,信号还不好;派出所在20多公里外,一小时才能赶来;监控探头未联网,只是在影像采集……事实上,平顺县14处国保单位中,9处安装了安保设施,其余5处“空白”,县保文物几乎都处于“不设防”状态。平顺所有文保单位安装的监控探头都仅具备“影像采集”功能。知情人说,文物部门曾想把安保设备联网,进行实时监控,“需要400万~500万元,这笔钱县里拿不出来,只能等国家和省里来解决。”
如何避免文物被盗?冯开平采取最为原始的“土法”来规避风险——大小30余尊佛像被他深埋在一个隐秘的地窖中。
因为“县里文物部门没钱,”所以,金灯寺的电费、人工费、维修费等诸多费用都要靠冯开平想办法解决,钱从哪里来?金灯寺的香火钱就成了维系这个寺院生存的“救命钱”。
多年来,金灯寺里虽有香火,但始终不旺。为了能让香客们多布施,冯开平可谓办法想尽——上午,为香客端茶倒水;中午,送香客一顿免费斋饭;晚上,给香客提供住宿……“一年下来有5万元香火钱,刨掉各种费用,自己能落下1万多元。”冯开平说。
尽管环境艰苦,但冯开平已是“很知足了”,他说,在平顺文保单位里,金灯寺算首屈一指的“好地方”,因为,其他大多数文保单位根本没有香火,“电费都付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