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章丘兴国寺:济南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寺院

  ▲兴国寺

  ▲石佛像

  ▲大殿内斗拱

  章丘最有名的寺院当数兴国寺。兴国寺位于章丘市曹范镇叶亭山村东,寺院坐北朝南,布局完整,规模宏大。建筑风格有唐宋遗韵,石佛像还要早一些,是济南市甚至山东省现存体量最大的一尊室内佛教造像。

  翟伯成

  卫国县和亭山县

  故国古城所在地

  兴国寺在叶亭山村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此为卫国县和亭山县时期的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南北朝时期,章丘大部属于卫国县管辖。卫国县初为刘宋时设置的侨置县,隋开皇间更名为亭山县。从元嘉五年析东平陵县南部而设,到隋开皇六年更名,卫国县共计存续了156年。西晋永嘉之后,中国北方进入了历时130多年的十六国乱世纷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王朝交替频繁,州郡屡经变迁,行政区划混乱。章丘地区先后属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延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刘裕率师北伐,南燕亡。五胡十六国乱世终结,进入南北朝时期。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即皇帝位,国号宋,史称“刘宋”。刘宋政权大量设置侨郡、侨县,安置中州地方流民入籍。孝武帝元嘉五年(428年)割平陵县南部地区侨置顿丘郡,统辖顿丘、卫国、肥阳和阴安四县。其间,废土鼓、肥乡入卫国县。两县并入后,疆域面积空前辽阔,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侨置县了。对此,清代道光《济南府志》记载:“北齐又以土鼓、肥乡入之,不等于侨立之郡县矣。”隋一统天下后,为统一区划名称,正本清源,青齐一带侨置郡县亦相继被裁撤和省并。卫国县是作为最后一个被撤并的侨县。隋开皇六年(586年),改卫国县为亭山县。因位于亭山脚下,故以地名命名为亭山县,此为亭山县之始。《元和郡县志》载:“县东南有亭山,因以为名。”同时,其它侨置县如顿丘、蠡吾、东魏、安阳等此前也被撤并。由于顿丘县临近亭山,疑似也入亭山县,只是尚未有史料佐证。开皇十六年(596年),隋又改高唐县为章丘县,章丘之名自此始,但比亭山晚了10年。此时的亭山县在全国亦属上等县,不论疆域规模和经济状况都与周边县不相上下,甚至不下于同时并存的章丘。《元和郡县志》载:“亭山县,上(即上县),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平陵县地,宋于此置卫国县,属顿丘郡。隋开皇六年改为亭山县,属齐州。”从齐郡十县的分布情况看,亭山县西临历城,东北接章丘,东部与淄川交汇,南部以长城岭为界连泰安,北部靠临济。也就是说,时亭山县所辖范围涵盖了原卫国、土鼓、肥乡、顿丘四县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章丘南部、西部以及历城东部的广大地区,可见隋代的亭山县在整个齐州,即使在全国也是一个疆域面积较大的上等县。根据《元和郡县志》“县东南有亭山,因以为名”的记载,亭山县治应该在现亭山的西北方几里。现在曹范镇北部有邢亭山、叶亭山、郝亭山三个自然村,亭山县治的位置大体应该在此三村及偏北一带。兴国寺所在的位置当在亭山城边缘。从隋开皇六年(586年)改卫国县为亭山县,到元和十五年亭山入章丘,亭山县存续了234年。兴国寺的营建及兴盛当在这一时期。考古史料也证明,该寺及寺东地下文化遗存为隋唐时期,大殿内的石佛为隋唐风格,柱础是唐代中晚期的。至于大殿,由于历代进行过重修,遗留的结构比较繁杂。斗拱的用材和布局为宋代风格,整体是宋元时期,而四根石柱可以确定是宋代的。

  唐宋建筑风格,

  先有石佛后建寺院

  考古史料证明,该寺及寺东地下文化遗存为隋唐时期,大殿内的石佛造像带有隋唐石雕色彩,年代可推测隋唐时期。大雄宝殿的斗拱及梁架结构为唐宋之间建筑样式,柱础是唐代中晚期的。由于历代进行过重修,遗留的结构材料比较繁杂。东西配殿及山门建筑为明、清时代遗物。在天王殿前墙上镶嵌的清顺治六年石碑记载:“此寺建于元……”字样。西配殿北侧有残碑一块,上书《重修天王殿记》:“……其寺创建以来,至今有数百年……大明正德十四年九月吉旦立石”。明正德、天启、清嘉庆年间均重修过,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明正德十四年九月进行的。那时皇家为了基业之永固,于是“倡佛日盛,挥法轮常转,是故运心兴玉勒石。”根据以上遗迹考证可推测,该寺最早建筑年代或可早至唐宋,历代皆有重修。

  现存建筑有山门、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天王殿、灶王殿等建筑。整体院落东西约36米,南北约46米,总面积约1656平方米。前为山门,山门两侧各一旁门。山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上施黑瓦,中间砌拱形门洞,门额石匾有“兴国寺天启七年(1627年)夏重修”字样。经专家推测,现山门应为最初的二山门。

  主殿为大雄宝殿,坐北朝南,筑于高近一米的基台上,台四隅原各有一尊石雕卧兽,形态生动,镂雕精细,可惜多年前西北角石兽遭破坏,已不存。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单檐歇山顶。殿内立柱12根,有8根为木质,4根沙石岩质,一石柱上刻有“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三月三日吉旦立柱”字样,又有“济南府章丘县醴泉乡神泉里张玮”等字,可考证为重修及信众捐献的史实。殿内正中有青石释迦牟尼佛像一尊,系一整块石头刻制而成,高约5.3米,按唐代营造尺计算,约为1丈7.7尺,即民间俗称“丈八佛”。造像头饰螺髻,面部丰腴,法相庄严,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据考证,石佛原为金水涂身,左右计有菩萨12尊,佛后石匾书“慈航普度”四字,殿内富丽堂皇。由于历史久远,现只剩石佛一尊,遍经风霜浩劫,依旧静坐此间,俯视众生。

  主殿东西两侧为配殿,东配殿为“天王殿”,西配殿为“灶王殿”。两殿各3间,均为砖、石、木结构,硬山顶,顶覆黑瓦,建筑规整。兴国寺大雄宝殿与“天王殿”及“灶王殿”的搭配在国内佛教建筑中较为罕见,堪为显著地方特色。

  兴国寺为章丘市现存可考的建筑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而且也是济南地区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石刻释迦牟尼石佛造像是济南市甚至全省现存体量最大的一尊室内佛教造像。兴国寺的营造也很独特,通过寺内佛造像风格及寺内年代最早的建筑推断,石佛像年代应早于寺院,也就是说先有石佛后有寺。民间传说,隋唐时期,天上飞来一巨石,当地人以为神石,遂在地上部分雕刻佛像,后来相传为刘典倡修大雄宝殿,那么刘典是什么时代人却无史料可查。

  由于年久失修,兴国寺多年来面临坍塌危险。在济南市文物局的支持下,章丘市积极争取济南市政府的专项资金,2010年开始对兴国寺进行全面修缮,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大殿、东西配殿、山门及东西旁门破损的墙体、屋顶、大殿内须弥座、斗拱等都进行了整修。2012年4月竣工,整个古建筑群已恢复原貌。

    (作者为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文联副主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Next Post

“创意”木屋 亮相2015北京木屋展

周一 12 月 29 , 2014
   北京 2014-12-29(中国商业电讯)--为了推进国内木屋、木结构市场的快速发展,由中国低 […]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