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4年3位年轻人暑期的一次偶然“探访”,揭开保国寺尘封900多年的面纱,到2013年保国寺迎来建成1000周年庆典,关于这座千古古刹的故事总是笼罩着一抹传奇色彩。
木构典范 建筑奇珍
位于宁波江北区洪塘镇北的保国寺,始建于东汉,845年寺废,880年重建,最初由山门、天王殿等建筑组成,现存的大雄宝殿重建于1013年。
1954年8月,当时南京工学院的学生戚德耀和同学窦学智、方长源组成暑期实习小组,在宁波作浙东民居和古建筑的调查,偶然探访了当地人说起的一座年代久远的“无梁殿”,揭开了被岁月尘封了900多年的一个秘密。第二天他们向他们的老师,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敦桢教授报告了这一重要情况,后重返寺院,进行详尽的测绘、摄影和资料收集……至此,保国寺广为人知。1961年3月4日,保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教授曾说,发现保国寺大殿改写了长江以南无宋代建筑的历史。
作为江南现存最为完整的宋代木构建筑,保国寺大雄宝殿集宋代官式作法、大小木作、装饰彩画于一身,在中国古代木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建筑的年代比北宋《营造法式》刊行还要早90多年,大殿的许多做法及规制,因此成了《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有的甚至已是孤例。
奇观处处 谜团重重
木结构的保国寺能够在地震、台风、多雨、潮湿的南方地区屹立千年,一直以来都为世人所称奇。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的奇观更是让这座千年古刹谜团重重。
有学者认为,保国寺大殿之所以能完整保存至今,其独特的建筑构造功不可没。保国寺大殿全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全凭精巧的榫卯使斗拱层层相衔,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承托起整个殿堂重达50吨的屋顶。另外,保国寺大殿的斗拱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这比例正介于较高强度和刚度之间,兼顾了最高的出材率和达到最佳受力效果的关系,而我们早在西方认识800年前已经采用。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工匠在11世纪建造建筑所采用的受力构件,已经具有了最高的强度。
保国寺大殿外表看起来像是没有大梁支撑的,其实它是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3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因在下面不容易看到,故被称为“无梁殿”。
保国寺大殿内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虫不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堪称神奇。关于这点,众说纷纭。有研究者认为是在大殿的建筑材料中,有一种名为黄桧的木材,能散发出为禽虫所畏闻的气味。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大殿结构使内部的通风性能较好,空气在这里形成了强的对流和旋风,使得灰尘不容易留存,产生的声波共振也让鸟雀和虫类不敢靠近。但至今这些谜团还没有真正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