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建筑的艺术 慕尼黑中国建筑模型展

 

简单的清代四坡屋顶大厅模型, 版权:北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简单的清代四坡屋顶大厅模型, 版权:北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在慕尼黑现代艺术陈列馆举行的“木结构之美——中国建筑模型展”中,你能看到百分之百仿真,每一细节都刻画入微的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模型。与实物建筑一样,它们是用质地坚硬、暖棕色的白楠木做成,不仅复制了门窗雕刻、房檐屋脊等局部,更重要的是精确地再现了起到承重作用的斗拱系统。被展出的建筑物品年代横跨公元八世纪至十五世纪,包括中国遗存最古老的建于公元782年的山西省五台县南禅寺,以及同地区建于公元九世纪的佛光寺。从这些模型身上,中国古代建筑典雅的形制和匀称的比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这一建筑模型展是由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博物馆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策划的。

  这些模型所复制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与此同时,它们弯翘的屋檐和木柱门廊又鲜明体现了“中国式建筑”的风格。与差不多每两百年就会彻底改变风格的西欧石材建筑相比(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彼此大相径庭),中国建筑的风格在从唐代到清末的一千多年历史中似乎是一脉相承。至少从建造技术和外观的角度上,你很难一眼发现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古代高超技术的重新发现

  这次在慕尼黑展出的17个建筑模型都是首次亮相于海外,它们是在50年代制作完成的,当时发生的一场火灾使人们意识到保护木结构建筑的重要性。但文物保护只是一方面,这些模型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人们理解木建筑构造方式、建造技术以及其演变的历史。模型的建造者就此延续了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及其同仁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历史和特色的研究工作。当时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已经面临被遗忘的危险,因为在古代中国,除了少数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手册以外,基本上不存在对建筑技术书面形式的记载。它更多地是工匠们口头传递的知识,学者官员们很少对之感兴趣。

   北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无论是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建筑典籍,还是当代建筑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还是这次在慕尼黑展出的建筑模型都向人们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高超的技术。从构造上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是木框架系统,起到承重作用的不是墙,而是立柱。在屋身和屋顶之间有一个由互相嵌入和叠加的木构件所组成的斗拱系统,其作用在于将屋顶的重量均匀地分配到立柱上。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的不同,斗拱系统的复杂程度和装饰性也会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它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能够从屋顶伸出和弯翘的支托,加强了其在视觉上的吸引力。

  模块化和个性化的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诣不仅局限于对木材的灵活加工和运用,也体现在建筑类型和功能的丰富多变上。木立柱除了起到承重功能以外,也是从宽度和深度上划分一座建筑的尺度。一座最基本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是由四根立柱支起的,每两柱之间的空隙被称为“间”,或者开启门窗,或者筑墙。房屋的重要性和屋主的社会地位越高,它拥有的“间”数也就越多,最多可以到达九间。而间数越多,立柱也就越高大粗壮,房屋的基座也越高,整座建筑占据的空间也越庞大,屋顶构造也越显得壮观。但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建筑的规模形制遵从严格的规范,每一时期的建筑在各个部分的构成比例上都有固定的标准。

  如果说“间”是中国古代单座建筑的基本单元,那么由主体建筑,两侧附属建筑和中间的露天庭院所组成的,同样是四四方方的“院落”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单元。院落按照功用不同,大小和布局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坐北朝南,彼此相依地铺展开来,像插在一个平板上的模块一样,构成一座城市的建筑群。鸟瞰今日北京紫禁城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屋檐景观,你就能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规则中有灵变的特点。曾几何时,整座北京城都是由大小不一、相互嵌入的模块所构成的,但今天,你只能从保留下来的老地图里目睹当时的风貌了。

  模块化构成的房屋、院落和城市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空间。对他们来说,这种建造原则是如此不言而喻,以致它几乎完全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不需要书面的阐述和记载。

  传统的中国城市今天已经不复存在。现代化的中国城市是钢筋、水泥和柏油的森林。这么看来,这次慕尼黑的展览是不是含有很多怀旧的意味?离展馆不远处的慕尼黑艺术之家正在举办艾未未的大型个展“非常抱歉”。艾未未作品中的很多元素是被拆除的清代建筑中的拾遗。和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样,他的作品(包括建筑设计)也是按照序列化、模块化的原则所构成,但同时又通过巧妙的变化来彰显个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Next Post

【论文】中国木结构建筑分布及其震害

周二 3 月 27 , 2012
中国木结构建筑分布及其震害 Distribution of timber structures in […]

你可能也喜欢